《如懿传》中被赐死的卫嬿婉,其实是乾隆后期最宠爱的妃子,乾隆的孝仪皇后令妃魏佳氏。众所周知,乾隆执政63年,他一共是有过三位皇后,每一位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。第一位孝贤皇后富察氏,是乾隆一生挚爱的初恋原配夫人,第二位继后那拉氏日升鑫,性格内向温柔,最终却和丈夫乾隆断发反目,晚景凄凉。而第三位孝仪皇后魏佳氏,她是乾隆朝最后一位皇贵妃,是在继后那拉氏去世后,后宫中地位最高的妃子,而且她的儿子皇十五子永琰,也成功的被乾隆秘密立储,成为清朝的第7任天子,清仁宗嘉庆帝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,魏佳氏才是乾隆朝众多妃子中真正笑到最后的,不过魏佳氏她也有自己的遗憾,她的皇后名号是在她去世整整20年后才被追封的。那么笑到最后的魏佳氏,她为什么没能在生前更进一步登上皇后的宝座呢?她的一生到底都经历过什么呢?
魏佳氏出生于雍正五年,也就是1727年,比她的丈夫乾隆小了16岁。而关于魏佳氏的童年经历,民间一直都有一个传说,说魏佳氏是江南歌女出身,后来因为姿色不错才被买入皇宫的。关于这种说法被一度传播的很广泛,甚至有的影视剧也采纳了这种说法,不过根据史料的相关记载,这种说法是立不住的,关于这个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,应当是出自于1943年由美国学者恒慕义主编的《清代名人传略》,书中关于魏佳氏的出身有过这样一段记载,“颙琰之母孝仪皇后,原为苏州女伶,乃是掌管宫中娱乐的衙门升平署,自苏州买来或雇用者“。
展开剩余90%不过这段记载里面的一些细节其实是经不住推敲的。其一魏佳氏最晚应该是在乾隆七年,也就是1742年,就进入到皇宫了,而这段记载出现于1943年,中间差了201年,巨大的时间差距,这个可靠度就很有限了。其二在历史逻辑上,这段记载也很难成立,魏佳氏出生于雍正五年,相当于乾隆登基时,魏佳氏才9岁,也就是说魏佳氏一定是在乾隆登基之后进宫的,那时候进宫只能通过选秀女这条途径,而一旦涉及到选秀,家世身份都要被严格调查,所以从历史逻辑和规章制度上,魏佳氏也不可能是江南歌女出身。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,在这段叙述中提到魏佳氏是被升平署买进皇宫的,可是事实上,在乾隆朝根本就没有升平署这个衙门,当时负责宫廷娱乐的机构应该叫做南府。因此从文献年代、历史逻辑还有史料史实三个角度来讲,魏佳氏的出身都不可能是一个江南歌女。
而关于魏佳氏真正的童年经历,应该就是像《清史稿》中记载的那样,“魏佳氏,内管领清泰女“。魏佳氏就是皇家内务府的一个名叫魏清泰的包衣头目的女儿。当时清朝皇家的选秀制度是分成了两个通道的,一个是八旗选秀,另一个是内务府选秀。八旗选秀选出来的女子,直接就可以当皇帝的后妃,至少也是个答应,而内务府选秀选出来的女子,无论你有多么优秀,入宫后的起点都只能先是一个宫女,因此考虑到魏佳氏的父亲魏清泰的身份只是一个内务府的小头目,所以魏佳氏在最初入宫的时候,也应该就只是一个宫女而已。那么魏佳氏一个宫女出身的女子,又是怎么一步步成长为乾隆皇后的呢?
说起来魏佳氏究竟是哪一年入宫的,今天已经找不到准确的记载了,但考虑到内务府选秀时,针对女子的年龄一般都是在13岁到16岁之间,所以魏佳氏大概就是在乾隆四年到乾隆七年之间入宫的,也就是她十四五岁的时候。那么她在刚入宫当宫女时,伺候的又是哪位主子呢,根据已有资料的蛛丝马迹,当时魏佳氏大概率应该是伺候乾隆的初恋,皇后富察氏。
富察皇后是在乾隆十三年去世的,魏佳氏是在乾隆四十年去世的,而在魏佳氏去世后,乾隆直接将魏佳氏葬在了富察皇后的陵寝地宫中,而且乾隆还专门写了首诗来解释自己的这个安排,这首诗叫《孝贤皇后陵酹酒》,其中的有两句,“旧日玉成侣,依然身傍陪”。意思是说魏佳氏和富察皇后她们俩,在生前的感情就是很亲近的,至于亲近的原因,乾隆还写了个批注,令懿皇贵妃,也就是魏佳氏,为皇后所教养者,今并附地宫,意思是说魏佳氏刚入宫时,宫里的大小规矩都是富察皇后交给她的,所以说魏佳氏当时应该就是在富察皇后身边当差的。那么魏佳氏又是怎么从富察皇后身边的一个宫女,摇身一变成了乾隆的后妃呢?
关于这个转变的过程,史书上并没有具体的记载,不过这件事不管怎么想,都只有一个可能性,就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,魏佳氏非常幸运的,一不小心的,就和乾隆发生了一些美丽的意外,然后才从宫女晋升为后妃的,据《清史稿》的记载,“宫女子侍上,自常在、答应渐进至妃、嫔”,只有在这种情况下,一个宫女才可能完成飞上枝头变凤凰的转变。而且很有可能她的主子富察皇后也是帮了忙的,因为在魏佳氏之前,也曾有宫女变成后妃的例子,一个是老八胤禩的母亲,良妃卫氏,另一个是老十二胤裪的母亲,定妃万流哈氏。
只不过这两个人当年从宫女升级为后妃时,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,就是他们俩都已经生下了皇子。可是魏佳氏不一样,她在乾隆十年被封为令嫔时还没有孩子呢,在当时母以子贵的后宫里,魏佳氏是没有任何倚仗的。所以魏佳氏当年能从宫女变成后妃,很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她和乾隆之间发生了一些故事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主子富察皇后,她应该是帮了魏佳氏一把的,如果是这样,不得不说富察皇后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人,同时她和魏佳氏姐妹两个人的感情也非常融洽,否则身为正宫皇后的富察氏如果不同意的话,魏佳氏应该很难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,就完成从宫女到后妃的晋升的。
而接下来魏佳氏在得到了乾隆和富察皇后的双重肯定后,她也是先从宫女被升为了贵人,紧接着又在乾隆十年的时候被封为了令嫔,有了自己的封号。令嫔的这个“令”字又是什么意思呢?有两种说法,一种说是取自《诗经·大雅》中的“如圭如璋,令闻令望”,意思是指气质高雅,品德美好。还有一种说法是说,这个“令”字对应的满文是聪明的、睿智的意思。不管是满文还是汉文,这两种含义在魏佳氏身上应该都是成立的。
因为乾隆在册封魏佳氏时所进行的描述就是日升鑫,“咨尔贵人魏氏,久娴姆教,长奉女箴,礼法是宗,凛小心而严翼,敬勤弗怠,遵内则以温恭,兹仰承皇太后慈谕,册封尔为令嫔”,这段话对魏佳氏的形容,就是一个气质高雅又品德美好的样子。同时另一个方面,从聪明的角度讲,魏佳氏能从一个宫女一路做到皇贵妃,执掌六宫,同时没有留下过任何乾隆对她不满的记录,并且还培养了自己的儿子成了皇位继承人。
可以说魏佳氏不可能不聪明,可即便这样一个气质高雅、品德美好还聪明伶俐的魏佳氏,她和乾隆的关系也并不是一下子就升温的特别厉害的。从乾隆十年魏佳氏19岁被封为令嫔开始,早期乾隆对魏佳氏是有好感有亲近,但并不是热烈的状态。
说有好感有亲近是因为魏佳氏在被封为令嫔后,仅仅过了三年,就被乾隆从令嫔升为了令妃。这个升迁速度也是非常快了,同时还有一件事也能证明乾隆是比较在意魏佳氏的,在乾隆十六年,魏佳氏25岁那年,她的父亲魏清泰因病去世了,而他的三个儿子也都能力有限不大成器,在魏清泰去世时家里不但没有攒下什么钱,反而还在外面欠了八百多两外债,当时乾隆听说这件事之后,直接大手一挥替他们家把这笔钱给还了,同时又额外赏了一些房子和土地。所以说不管是魏佳氏的升迁速度,还是乾隆对魏佳氏娘家人的关心,都能看出来乾隆还是非常在意和关照魏佳氏的。
那么为什么又说乾隆对魏佳氏有好感,但并不热烈呢,主要还是这俩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孩子,就算魏佳氏入宫晚,那也就是在乾隆七年入宫的,可是直到乾隆二十年,她才第一次怀孕。不过魏佳氏应该也是非常的知足的吧,毕竟她是一个宫女出身,能升到妃位,从伺候别人到被别人伺候,这种翻天覆地的转变,在那个封建社会而言,那真是非常的幸运了。即使没有乾隆的盛宠,她每天也都有6个宫女伺候着呢,每年的各种年历也不少,物质条件上是非常不错的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即便没有后来发生的一切,魏佳氏就这样在妃位上过一辈子也是挺不错的。不过缘分来了挡都挡不住。此前十几年都没有孩子,可是魏佳氏从乾隆20年她29岁那年开始,她和乾隆的关系突然从之前的不太亲密,变得像火山爆发一样热烈。
从乾隆二十年到乾隆三十年,这十年之间,魏佳氏怀孕了七次,可能是因为十年七孕实在是过于频繁了,导致令妃的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,所以在此期间,她的7次怀孕中,有一次流产、两次孩子夭折。不过幸运的是剩下的4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了,一共两男两女分别是皇十五子永琰、皇十七子永璘、七公主还有九公主。魏佳氏生皇十七子永璘的时候已经40岁了,放到医疗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都得算是高龄产妇了。所以关于魏佳氏频繁生育的这十年经历,人们就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,一方面是说乾隆当时非常宠爱魏佳氏,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必定十分亲密。另一方面则是说,令妃十年七孕中有一次流产两次孩子夭折,可见她的身体状况并不好。在这种情况下,乾隆还让令妃频繁怀孕,可见乾隆并不珍惜令妃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,大家更赞同哪一种呢。
其实乾隆他和哪位妃子关系好,他就会在经常和这位妃子在一起,像之前的富察皇后,三年两孕,继后那拉氏五年三孕,还有嘉妃金佳氏六年三孕,类似的情况之前都出现过。对比来看,魏佳氏的十年七孕虽然数字更大了,但也没有那么夸张。在乾隆二十四年魏佳氏流产时,为了安慰魏佳氏,乾隆把她从妃位晋升到贵妃。而且在册封仪式上,乾隆还专门安排了首席大军机傅恒和时任吏部尚书的刘统勋,当时朝堂上最有权势的两个大臣一起去执行的这场册封礼,再加上亲自下令的乾隆,等于当时中国政治地位最高的三个男人一起安抚关心她,再加上之后令贵妃的节节高升,所以说乾隆当时是非常宠爱魏佳氏,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,乾隆不珍惜魏佳氏的说法不太能成立。
那么受尽宠爱的魏佳氏怎么没能在生前更进一步登上皇后的宝座呢?站在当年的角度来看,这件事还是比较难的,在乾隆二十四年的时候,33岁的魏佳氏被升为贵妃之后,按照清朝后宫妃位等级,贵妃以上就只有皇贵妃和皇后两个级别,考虑到当时继后那拉氏还在世,所以只要那拉氏不出事,魏佳氏是不可能当上皇后的,就算不当皇后,当皇贵妃有机会吗,其实机会也不大,在清朝后宫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,皇后活着的时候是不立皇贵妃的,除非是皇上特别宠爱你,你自己又病重了,那么这个妃子才可能在临终前被加一个皇贵妃的身份,又或者是第二种情况,皇后虽然还活着,但是出现了极大的变故,不能再管理六宫事务了,皇帝才会设立一个皇贵妃来对后宫的事务代为管理。所以说只要继后那拉氏在世,并且保持一切正常,那么魏佳氏就是再受宠也不可能当上皇贵妃或者皇后的。
然而大家都知道,那拉氏身上有一场注定会发生的意外马上就要出现了,就在乾隆三十年二月二十八日,当乾隆带着后宫的嫔妃和众多官员们南巡到了浙江的时候,当时的皇后那拉氏在自己的房间里把头发给剪了,而按照满洲的传统习俗,无故剪发这就是在诅咒自己的丈夫乾隆。而被乾隆发现后,那拉氏非但不道歉,反而还和乾隆大吵了一架,以至于让乾隆无比愤怒的说,“那拉氏平日恨我必深”。当天夜里那拉氏就被乾隆从浙江送回京城幽禁了起来。这时这个特殊情况就出现了,皇后虽然还活着,但因为出现了变故,最终丧失了管理六宫的权力和资格。于是在当年的五月初九,乾隆正式册封魏佳氏由令贵妃升级为了令皇贵妃,主持六宫的日常工作,魏佳氏也由此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。
不过接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乾隆31年,也就是仅仅一年之后,继后那拉氏她就去世了,当时身为皇贵妃的魏佳氏,她怎么就没能更进一步登上皇后的宝座呢?这里面的原因就相对比较复杂了。首先魏佳氏的出身是不能回避的,她身为内务府管领的女儿,以宫女起步,能做到皇贵妃,这在清朝已经是破天荒的案例了,如果再封为皇后,面对的政治阻力和压力可以想象的有多大,你一个内务府褒衣奴才出身,凭什么给八旗的大家族当主子。
其次更关键的在于当时乾隆的年纪也比较大了,不像各种影视剧里那拉氏断发令妃上位时,乾隆还很年轻,实际上乾隆31年那拉氏去世时,他就已经56岁了,在娶媳妇这事上,年纪上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,还有就是他爷爷康熙和他爸爸雍正在前面对比,当年康熙生前的最后一位皇后是孝仪仁皇后佟佳氏,佟佳氏去世时康熙36岁,之后康熙就没有再立过新皇后。而雍正因为对女色的兴趣有限,所以生前就只有过孝敬献皇后乌拉那拉氏这么一个皇后,而乌拉那拉氏去世时雍正是54岁,之后也没有再立过新皇后。这时让乾隆在56岁时再去找个人来当新皇后,就显得有些奇怪了。尤其是乾隆他自己的前两任皇后基本上都是悲剧收场。
一个富察皇后30多岁早早病逝,另一个继后断发诅咒夫妻反目,那真是把谁放到乾隆那个位置上,可能都没有什么心情再立一个新皇后的吧。所以说无论是从魏佳氏的出身,还是乾隆的年纪和心理状态,没有立魏佳氏当第三任皇后,其实还是挺容易理解的。而且不立皇后并不代表人家两口子的感情不好,魏佳氏有两儿两女,乾隆都安排的非常漂亮,大儿子皇十五子永琰,是秘密立储的太子储君,二儿子皇十七子永璘,当时年纪太小就不多说了,大女儿七公主嫁给的是超勇亲王策龄的孙子拉旺多尔济,二女儿九公主嫁的是一等武毅谋勇公兆惠的儿子札兰泰,而且魏佳氏大女儿七公主出嫁时封号还是固伦和静公主。
只有皇后的女儿嫡出的才能叫固伦公主,其他后妃生的女儿只能被封为和硕公主。所以魏佳氏虽然不是皇后,但地位上一方面是后宫中唯一的皇贵妃,六宫日常事务的实际负责人,另一方面她的大儿子是储君,大女儿是固伦公主,享受的全都是皇后子女的待遇。只不过说到最后,历史和生活有时就是会充满一些遗憾。魏佳氏尽管夫妻和睦,儿女双全,但她最终还是没能活到她最荣耀的那个阶段,也就是他儿子永琰登基的那一天,乾隆四十年的正月,当时先是魏佳氏的大女儿七公主突然非常意外的因病去世了,去世时刚刚20岁,接着随后可能是受早年频繁怀孕的影响,魏佳氏的身体始终都不是很好,最终在丧女之痛打击下,仅仅19天,魏佳氏就同样撒手人寰了,终年49岁。
而在魏佳氏去世后,或许是出于对过往的怀念,乾隆在此后的日子里再没立过新的皇贵妃,把魏佳氏生前所在的那个位置给永远的空了下来。最终直到乾隆六十年,皇十五子永琰的储君身份被公开后,乾隆才终于亲自宣布了追封魏佳氏为皇后的诏令,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,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贵妃,着赠为孝仪皇后,升袝奉先殿,列孝贤皇后之赐。让这姐俩又重新挨到了一起,而到此时的魏佳氏已经去世整整20年了,母以子贵到如今也没有人会再去提,她当年只是一个内务府奴才的女儿了,可能很多人会感慨魏佳氏好厉害,从一个宫女就这样一步步的走到了最后。
其实从现有的史料中的蛛丝马迹可以看出,魏佳氏她人应该是很好的,而且她遇到的人也都很好,如果说她在入宫的时候遇到的不是富察氏,她可能很难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,就那么早那么快的从一个宫女被封贵人,然后再封嫔的,而她自己也很好日升鑫,在这几十年的后宫生涯中,不管是10年平淡还是20年的荣宠,她都始终小心翼翼的生活着。到如今也没有看到过任何乾隆批评她的记录,也没有见到她给自己的家人争取过什么权位,反倒是有记载说,魏佳世当年曾有意回避让自己家族的兄弟入朝为官,令妃的一生可能就如她的封号那样,如圭如璋,令闻令望,气质高雅,品德善良。
发布于:山东省倍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